教师为什么要进行课题研究
分类:课题申报2017-10-17浏览量:156
教师为什么要进行课题研究?“教师即研究者”是国际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理念。教育研究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中的事实,进行了解、收集、整理、分析,从而发现和认识教育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规律。
教师为什么要成为研究者呢?
首先,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教学系统是有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要素构成。其中教材即教学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要不断融入新鲜的血液,教师要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整合教材;新的课程开发国家把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和教师,教师即是课程的消费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这就要求就是应以研究者的身份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教育的对象学生他们具有鲜明的个性、不同的智力水平等等,这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育,开挖他们的智慧潜能,这些无疑都必须教师具备较浓厚的科研意识,要求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
其次,教育研究是教师成长的必备条件。
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说,教师的专业知识拓展、专业能力提高和专业情意的发展,都离不开研究。这是因为教师参与研究可以提升自己的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通过研究了解自己行为的意义和作用;还有利于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改革方案。由于了解了自己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教师才有可能了解自己还存在什么不足,进而采取行动改进自己的工作。一名师范毕业生由新教师成为合格教师,可以在实践中感悟或师于名师,而模仿和向老教师请教是一条成为合格教师的捷径,可以少走弯路,缩短成熟期;而从基本胜任到名家名师的成长,则需要像科学家那样的探索研究,用理性的目光,大胆尝试,创造性地改进自己的工作,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业内的行家里手。国内外许多教育家,如美国的桑代克、我国的陶行知等人,他们都是教师出身,但他们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探索出教育的真谛,成为大教育家,被后人敬仰。
再次,只有教师成为研究者,才能使教研活动根植于课堂,也才能使教育研究成果很好的在教育实际中加以应用,较好的变为教育生产力。
“教师即研究者”运动的积极倡导者藤豪斯谈到:“如果没有得到教师这一方面对研究成果的检验,那么就很难看到如何改进教学,或如何能满足课程规划。如果教学要得到巨大的改进,就必须形成一种可以使教师接受的,并有助于教学的研究传统。”教师通过研究,可以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现代的教育发展观、人才观、教育教学观构建新的教育理念,使教育改革发展的先导和动力;还可以构建以生为本的高效的课堂创新模式,推进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教育研究的理想是,每个课堂都是实验室,每一位教师都是科学共同体的成员。
最后,进行研究可以使教师更加热爱教育工作,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位。
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不只是承担“园丁”“蜡烛”的角色,教师也有自己的生命,自身也需要不断地成长和发展,“和学生一起成长”这也是新的教育理念之一。教师这门职业是一门非常专业化的职业,需要进行专门的、持续不断的学习和训练。而成为专门化教师的最好途径就是参与研究。目前在国际教师教育领域,“教师作为研究者”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被认为是教师提高自身意识和专业能力的一个十分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