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自费出书也有收藏价值
分类:出书常识2017-11-14浏览量:238
自费印发本的价值就在于它的流通不广上。实实在在地说,从古至今确实有一些极具收藏价值的自费印发本散落在民间,它应该是淘书者重点挖掘的宝藏。
在前述的古书类型中,述及的“自刻本”就是指由作者自己出资或组织刻印的自撰的书本,它从出资的角度说,与家刻本近似;从所刻书的角度看,又与家刻本截然不同。家刻本的作者范围是限定在本家族中,自刻本的作者则仅只作者自己。自刻本始自五代和凝,《旧五代史·和凝传》说他平生为文章,长于短歌艳曲,尤好声誉。有集百卷,自篆于版,模印数百帙,分惠于人。此种自刻本是最典型的自刻本。
历代都有自刻本行世,自己出资以后,有的是委托书坊或雇用雕印良工,按照自己的意图雕刻刷印;有的是自己写样上版,然后委托别人雕印。一般地说因为自刻本往往出于流芳百世的目的,所以都校勘精审,刻印精良,有的甚至堪称艺术珍品,这也是历代藏书家注重“自刻本”或“自费印发本”的原因之所在。
民国期间,鲁迅先生自费印行了许多书,他不仅自费印行自己的书稿,而且还出资印行了多本其朋友的著作,比较著名的一本是《引玉集》,是他自费精印的苏联版画集,那黑白分明线条细腻的版画,装帧印刷的十分考究。另一本是由他印行的瞿秋白的《海上述林》,这部书用梅志女士的话说:“是先生费尽心力排印的,他不但亲自设计封面装帧,连编排付印校对一切杂务及所有费用,都由他一人承担”(见《书香余韵》)。因为在那时,鲁迅有一种赶快将瞿秋白遗著出版的心情。他曾经说过,手里存着亡友的遗著,像捧着一团火似的,要尽快把它交给读者。从这一点上看,鲁迅是很重视朋友间情谊的,为了完成亡友的遗愿,他宁愿自己掏腰包,也要把亡友的遗作尽快出版。
近些年来,自费出书曾风行一时。一开始的情形是这样:有的作者撰写出的手稿虽有价值,已达到出版的水平,但却因所研究的课题偏窄,读者面太小而影响图书发行。而出版社推向市场以后,又不能不考虑经济效益问题,这样一来,只能忍痛割爱,放弃出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作者有能力出资,并承担一定的风险,出版社往往也愿意玉成其事,这就是所说的自费印发的图书。
自费出版的图书印数都比较少,再加上个人的发行渠道毕竟有限,所以好多自费出版的图书不能走向新华书店这个图书发行的主渠道,各类图书馆也很少收藏,一些书常常在出书者个人手里积压。在这种情况下,藏书者如果知道信息后主动上门访求,往往都能得到一本带有作者亲笔签名的图书。
有头脑的藏书者决不能小看那些自费印发的图书,特别是一些名人自费出版的书籍,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类书的潜在价值,坚信“是金子总是要闪光的”的道理,一经认定,便精心地收藏起来,在“人弃我取”中或许会占到大便宜,若干年之后,这样的一些书籍由于图书馆均无收藏,一般读者手里的也随读随弃,你手头的这类图书非常容易变成珍本或孤本,成为人们欲求难得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