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论证报告范文
分类:课题申报2021-03-26浏览量:274
课题论证报告是课题申报书的重要部分,是能否立项的重要依据。需要撰写课题提出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意义;课题研究目标、对象;课题研究思路、方法、步骤;课题研究的独到之处。本文提供《小学低年级数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的研究》课题论证报告,以供参考。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小学低年级数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的研究》
学校:大丰区南翔实验小学
主持人:王珍
二、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来看。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从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生源素质相对薄弱,学习困难的学生数量庞大,再加上家长都出去打工,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成了空白。由于低年级的孩子才从幼儿园来到小学对学校的环境不熟悉,不适应,上课时,发现班级总是有几个学生学习困难,左顾右盼,作业完成率低,上课从不回答问题,无精打采,老是低着头,怕老师提问。想帮助这些所谓的“学困生”改变这一状况,使他们走出困境。所以对这些“学困生”分析具体原因,因材施教,恢复学习的自信,激发学习的兴趣,有力的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对以后上升到高年级轻松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题提出的意义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活动应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本课题研究低年级“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及转化对策,旨在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信心,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并通过本课题研究的开展为本校乃至本地区的学困生转化工作起到一个积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三、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国外最早研究“学困生”这一问题的专家是摩根。赞科夫从情感、意志等特点分析差等生;布德威克、韦纳等人研究“学困生”的失败归因特征;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困生”的实质是学习个体自信心缺乏与自我概念的消极;布鲁姆信为“学困生”学业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不正确的学生观及不恰当的教学方法造成的等等。
在国内,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开始重视对“学困生”的研究。戴湘华,吴祥帧,王铁军,徐仁德等
近年来,我国在“学困生”领域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研究的重点已从探讨学习困难儿童的特点及原因,转变到如何通过教育干预切实改善他们落后的学习状况,以便大面积提高我国义务教育质量上来,同时也在更加深入地探讨如何指导帮助学习困难儿童成功地迈入社会。为此,我国教育工作者从家庭教育、教育教学、学科教育、认知心理学等多领域入手,做了大量的干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前人的这些研究,为我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
实践基础。
四、课题的界定和假设
(一) 课题界定
1、本课题涉及的“数学学困生"指智力正常,但由于种种原因,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成绩暂时落后的低年级小学学生。
2、低年级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内外因互相作用的结果。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困生成因也各有不同。只有找到本校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内因和外因才能对他们对症下药。
3、转化学困生的对策研究:探索出对低年级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的有效策略。
(二)课题假设
如果我们开展此课题研究,将形成对学困生的新认识,揭示其成因及教育对策。坚持以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学习理论为依据,以扎实的教学实践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研究,探讨学困生的类型与成因,寻求科学有效的教育转化策略,形成比较系统的学困生工作经验与理论,并切实促进学困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素质整体水平的提高,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争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 弄清低年级小学数学学困生形成的诸多原因,并有效的预防新的学困生的形成。
2、 激发学困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发掘学困生的数学学习潜能,提高学困生的数学学习成绩;
3、 改善对学困生数学成绩的考查与评价机制,促进数学学困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二)研究内容
1、低年级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致差原因:影响数学学困生学习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原有的知识基础及学习方法;课堂教学效益;家庭教育情况等
2、提高低年级小学数学学困生成绩的对策研究
(1)激发学困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的策略。
(2)指导学困生改进学习方法的策略。
(3)改善对学困生数学成绩的考查与评价机制的策略等。
六、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了解国内外此类研究状况及成果,搜集相关理论依据与资料,最大限度地为课题提供理论支持,把握研究方向。
2、行动研究法:在“学困生”课题的实施中,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的科学认识理论来指导本课题的研究,采用“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的方法来展开具体而有针对性的研究。
3、经验总结法:由课题组实施成员总结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体会与得失,筛选、探求出在“学困生”研究中的有益经验并形成有价值的成果。
4、调查比较法:在研究过程中,通过设计有效的调查问卷,通过对低年级学生本人、家长、任课教师的访谈,综合分析,找出“学困生”的成因,对“学困生”的发展状况进行及时地反馈,积累资料,积极做出调整,形成研究效果。
5、个案研究法: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困生”,进行调查、跟踪,从个性到共性揭示一般规律。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准备阶段2019.3-4
成立课题组,对研究课题进行论证,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培训教师,制订课题实施计划,收集课题学习资料,准备进行研究。
实施阶段2019.5-11
1、通过问卷调查,校讯通,家访等形式,了解、分析我校低年级学困生的现状、形成原因;完成学困生成因的分析报告,建立学困生档案;明确研究的现实意义。
2、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探索提高学困生学习效率的策略。
3、开展个案研究,对案例分析总结;
4、完成中期问卷调查及中期分析报告;
5、根据中期分析报告调整研究方案,继续开展研究。
6、收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及相关论文。
总结阶段2019.12
1、整理实验资料,研究数据,总结经验,资料汇编成册。
2、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3、成果鉴定与推广。
八、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一)本课题研究预期的成果
1.学生能以高涨的热情投入课堂,能感受到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享受快乐的过程。
2.提高了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的能力,形成各自不同的课堂教学风格,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
(二)本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呈现形式
1. 调查低年级小学数学学困生成绩分化的原因,并形成调查报告;提高数学学困生学习成绩的实施方案;
2.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一份;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一份。
3.优秀教学设计和公开课材料、特色案例汇编。
4. 论文、心得与体会、教学反思、随笔杂感等。
九、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 本课题关注低年级学生的需要、学困生转化符合现代化教育发展趋势,符合国家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的要求,符合当前改革的实际需要。
2、本课题查阅了大量有关的研究成果资料,所以理论依据较为充分,方案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国内外关于此类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校长室和教导室的重视,为实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十、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组长王珍: 负责对本课题研究进程的统筹安排,撰写课题论证报告、结题报告等。
副组长朱兴安 : 具体做法的实施,过程性材料的征集,案例的征集。
课题组成员:
朱桂玉:具体做法的实施,过程性材料的征集,案例的征集;
王海燕:提供公开教学现场,材料的征集等;
季明忠:提供公开教学现场,材料的征集等;
李春兰:提供公开教学现场,材料的征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