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文著作网

在线咨询快捷菜单
著作
教材
课题
专利
常识
出版社

《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研究报告范文

分类:课题申报2017-08-15浏览量:90

研究报告范文

  一、课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束缚,我们的教育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屡见不鲜。2004年PISA评价研究表明,教育水平最高的是芬兰,其教育投入占GDP的百分之五点多;而当年美国教育投入占GDP的百分之七点多,其教育水平排名在20多名。由此可见,教育投入的多少与教育质量高低并不一定正相关。我们以前总是用教育投入的多少来说明教育水平的提高,西部的教育已经投入一个多亿,但现在来看,投入并不能代表效果。2006年9月,我们通过三个途径对我校教学效果进行调查:1、课堂教学后五分钟测试教学知识点;2、单元综合实践技能测试;3、学期末年级段综合能力测试。调查后发现,教师在备课、上课、作业设计、辅优补差等方面的投入是大量的,但大量的投入与教育效果之间并不是正相关,在教育时间上的投入与教育效果间有时还出现了负相关。可见,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那种猛补、猛练的教育高投入并不能提高教学效率。

  近年来正在推开的基础教育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所部署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它以鲜明的时代气息和现实针对性将给我国的基础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这次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即新课改关注了教学方式的优化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努力实践着新课程的这一理念,但仍然出现了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很苦,然而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因此,如何组织合理、有效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关于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就成为我校进一步实施课程改革的切入点。

  关于“新课程有效教学”的相关课题研究在国内外有很多。如:国内课程教材研究所进行了“新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以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课程教材开发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为研究重点,课题研究始终以新基础教育需要的新课程教材,包括新课程教材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模式为切入点展开。力求通过有效使用教材策略的研究,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利用一切可用信息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提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设计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促进教师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实现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密切联系;能更好地体现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通过对教材的有效使用策略,以及在课堂中的有效评价和数学生活化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而我们提出的“新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旨在使学校教学在科学的先进的理论指导下得以优化,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并在认真总结现有经验的基础上,揭示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的基本规律,努力追求教学理论上的自觉和实践上的高效、优质,为大面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经验。

  二、课题的界定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进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

  所谓“有效教学”就是在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指导下追求师生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去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

  “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我们将通过“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评价”等手段来实现有效教学。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有效教学理论

  以学生为中心,把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辩证统一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上。“学习中心论”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和核心,它强调: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以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学习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学生学习的原有状况是教学深化的根本出发点和依据。

  2、系统论、控制论原理

  整体性是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的核心和基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系统整体性的集中体现,也是系统思想的一个基本定律,这个原则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就是强调系统的整体性,坚持局部服从整体的原则。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结构。事物的发展除了因量变引起的质变外,还有由于改变了事物内部各因素的排列组合关系,即改革事物的内在结构所引起质变的。要把合理结构的思想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就是要使组成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评价等,包括教学活动中方法的选择、材料的组织、对师生行为的规范等均要统筹安排、互相协调,以获得教学工作的高质量、高效率。

  3、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逐步形成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新一代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思想和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

  四、课题研究的设计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目标和原则

  1、研究内容:

  (1)“有效开发课程资源策略”研究

  ①生活化课程资源的不断开发

  ②学科之间内容的有机综合

  ③主体协同教学

  (2)“有效备课策略”研究

  ①单元分组备课

  ②动态生成 (3)“有效上课策略”研究

  ①培养学习能力

  ②采用异步教学法

  ③体现各学科特点的策略

  (4)“有效评价策略”研究

  ①课内五分钟有效测试

  ②单元有效评价

  ③教学过程有效评价

  2、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创造性地用好、用活教材的能力。

  (2)通过课题研究,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3)通过课题研究,构建可操作的教学过程性评价体系,努力使评估目标从“单一”转向“多元”,从“重教”转向“重学”,从“形式”转向“效果”;努力使评估手段客观、准确、科学,真正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3、研究原则

  (1)关注学生原则。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强化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角,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

  (2)关注发展原则。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学力、个性与品德、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大智慧”的发展;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3)关注过程原则。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特别要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1、研究方法

  (1)本课题以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

  个案研究法要求研究者主要从本学科出发,针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阶段或者某一学生发展时期等进行个案研究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体系,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重要方法。

  (2)本课题以文献分析法和调查法为辅

  文献分析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涵,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等目的。

  调查法主要调查本校在该课题研究之初,各科课堂有效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2、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7年4月--2008年1月

  ①实验教师参加课程标准及实验教材培训;

  ②由课题负责人搜集材料联系教育、教学实际进行小学语、数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培训、实验教材培训、传达实验计划;

  ③看录像课开展讨论;

  ④拟订好子课题,确定负责人,制订子课题方案;

  子课题拟订如下:

  小学英语新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张蕾负责)

  小学语文新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孔艳敏负责)

  小学数学新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杜慧颖负责)

  (2)实施阶段:2008年1月--2009年1月

  ①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及子课题实验方案;

  ②开展课题实验活动;

  ③上研究课、开展评课交流、共同研讨;

  ④子课题组开展交流活动;

  ⑤2009年1月进行实验材料阶段性总结推广。

  阶段成果形式:阶段研究报告;研究课录像课;交流材料;教案;、教师笔记等其他材料。

  (3)实验总结阶段:2009年1月--2009年12月

  分别进行实验资料的全面整理(实验报告、交流材料、录像课、公开课、、优秀教案集、精彩课堂教学记实录)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

  (一)有效课程资源的开发

  1、生活化课程资源的不断开发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材已经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知识不是唯一的教学目标;课堂也不是唯一的教学场所了,而校内外丰富而又便捷的生活化课程资源给我们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开发和利用了以下几种生活化课程资源:

  (1)开发利用各种校内资源

  我们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构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将学生撰写的歌谣或警句镌刻在教学大楼显眼的地方,如“手下留情,校园留‘青’”;“米饭亮晶晶,小菜花样新;千万别挑食,身体健又壮”;“水是生命之源,请把每一滴水锁紧”等等。为了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我们开放了学校的图书室,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学到课本中不能学到的知识,了解大千世界。

  (2)开发利用校外广泛的社会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的途径,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工厂、农村、部队、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还包括广泛的自然资源。我们在教学中将这些取之不竭的社会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语文、数学课程课外学习资源的途径主要是: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在一年的新课程实施中,我们充分挖掘了教材外丰富的生活化课程资源,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学科之间内容的有机综合

  尽管目前的分科课程自成体系,但彼此间总有互相融汇、交错之处,而这正是我们寻找学科间整合的着眼点。我们认为通过学科间相关内容的整合不仅可以节约课时,而且能培养学生综合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周围的事物。如以“数学”为主线,让语文、自然等与数学融为一体,语文课中“写”数学,自然活动课中“做”数学、美术课中“画”数学、体育课中“量”数学等,通过学科间相关内容的整合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改变老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促进教与学两方面的变化。

  又如数学新教材中有大量的主体图都可以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于是,我们将相关主体图与《品德与生活》学科整合起来。如“过马路”主题图与《品德与生活》中的《上学路上》结合,教育学生要遵守交通规则,尊老爱幼,并继承中华民族的美德等。

  3、主题协同教学

  主题教学是将各个不同学科的内容通过一个载体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它相对于分科教学,将各门学科中带有普遍性联系的内容抽取出来,设计安排成一体化的主题单元,在一天或几天的时间内,教学都集中于这一中心主题。不同学科的内容,只要是与主题有关的,都可以通过主题将它们联系起来,成为学习的媒介。

  如语文新教材、品德与生活新教材中都有一组课文是关于“金色的秋天”,而数学新教材中也精心设计“金色的秋天”的主体图,于是,我们专门用了一周的时间,进行了“我爱家乡的秋天”为主题的活动。主题协同教学使学生在整合优化的环境中获得自由全面和谐整体地发展。

  (二)有效备课策略的形成

  “认真备课”是教学“五认真”中首要的工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看得到的只有教案。因此,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现象:完全照搬教参、教案资料,教师成了教案的“抄写员”;上课之后备课,备课变成“补”课;有的为求教案精美,每个字都工工整整、一丝不苟,但教案与课堂教学完全脱离……备课只是一个过程、一种手段,写教案也仅仅只是备课的过程之一。改变备课策略,我们的做法是:

  1、单元分组备课

  在备课时采用个人分单元负责制,在一个学期开学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及自己的强项,上报自己主备的单元或章节,这一部分的教案由这位教师先写出自己的教学设计,并在组内先说课,分析自己的备课思路,讲明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再由全组共同探讨,使教案渐趋完善。然后,在统一基本思路的情况下,全组教师均以此教案为蓝本,进行教学活动,并及时进行教学后的反馈交流,对此教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典型课例,可以对其进行深入地挖掘和探讨,形成精品课,一个学期一个备课组形成一组精品课,我们将这些优质典型的精品课例设计编辑成册进行资源共享。

  2、动态生成

  备课是一个过程,它需要教师不断思考,不断收集资料,不断积累创新。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逐步形成了“设计——实践——反思——完善”螺旋渐进的备课机制。这种动态生存的教案与以往教学前一气呵成的教案不同,它的形成需要:教学前不断推敲、教学时不断更新、教学后日臻完善的动态生成的过程。

  (三)有效上课策略的探索

  在目前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主要操作形态的前提下,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采取的策略是:

  策略一:培养学习能力

  1、培养学习兴趣

  有学者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会学尤为必要。 (1)挖掘教材中能提高学习兴趣的素材现在的新教材彩色套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多彩,编写本身就注意到了学生兴趣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教材的这些特色。如在教学第一册“数的认识”时,就利用教材中的彩色图片,让学生先接触图片,由直观到形象,从图片上引出1-10各数的概念并与数学“1-10”联系上,从而加快了教学进度,并让学生在形象中得到感化而产生兴趣。(2)充分利用能积极调动学生的手和脑的教具 第一、充分利用好教具,可以创设情境,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主精神,把学生的口、手、脑有机地调动起来;用手操作实验及运算;用口表述操作过程;用脑联想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这是创新教学的必要方式之一,也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举措。第二、带领学生自制教具。如用两张大小不等圆形硬纸在两个圆周上分别订上1、2、3、4、5、6、7、8、9,并把这大小不等的圆心用线结连在一起,使两圆可以转动,这样每转动一次就得到九个乘法口决可避免学生在记忆中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不会产生厌烦情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掌握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

  2、训练思维意识与方法

  知识的获取是其思维的结果,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意识与方法。 (1)注重教具演示或学具操作,引导学生借助表象,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2)注意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在迁移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弄清哪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即新知识的生长点在哪里,才能准确地面向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一条通过旧知识的迁移探求新知识的道路。 (3)注意教师教学语言的确切表达,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教师正确使用学科语言是分不开的,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规范教学用语,给学生提供语言表达训练的示范,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例如:数学教学中讲思路。如一步计算的加法应用题,从意义出发表述过程为:第一个条件是(),第二个条件是(),问题要求()。问题要求一共多少就是把()和()合起来,用加法算,算式是()+()=()。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教学语言,准确、简炼、有根有据、有条有理地阐述自己的见解,层层深入地发现规律的过程,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就得到了训练。

  3、培养综合能力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使小学课本已焕然一新。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每章节内容都增加不少有关培养综合能力训练的题型,可见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的做法是:

  (1)改善学习方式

  要想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得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A、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特点。B、养成自主探索的习惯。C、掌握积极地参与小组合作与交流的技能,培养学生做到:善于听;敢于说;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D、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进行联系。

  (2)训练学习习惯

  习惯是后天较长时间内由于不断重复和练习形成和巩固下来的一种动力定型。小学阶段是形成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关健时期,小学生的可塑性比较大,我们教师十分注意有计划有目的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如:狠抓起始训练。在教学工作时刻注意示范作用,让学生学着做。如怎样看书,怎样读题,怎样弄清条件和问题,如何列式计算,正确的书写格式……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白努力的方向,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学习习惯。

  (3)重视学法指导

  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主动发现、主动研究、探索的精神,逐步达到会想、会说、会做、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得到全面、主动的发展。我们采用的方法是:、指导“做”,培养操作能力。B、启导“思”,培养创新能力。C、诱导“说”,培养表达能力。D、引导“联”,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策略二:采用不同教学策略。

  1、在一年多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根据各学科的特点,采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

  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 “导学、导悟、导练” 的教学策略。

  导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尝试学习,通过自己的学习实践活动触摸语言文字,初步感知知识。低年级的学生年龄还小,自控能力和自学能力还都很差,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未完全养成,因而课堂上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在初读课文时,老师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A、自读课文,读准字音。B、借助拼音朋友读准字音。C、读书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请教“老师”,然后又提出:若有不认识的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请教老师、同学、利用拼音)

  ? 导悟,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边学边理解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识字、阅读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这一切,教师的教是替代不了的,必须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去完成。如《雪地里的小画家》识字时,问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阅读时,引导学生:“你喜欢用什么方式读儿歌?”,“你读课文时遇到困难了吗?”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

  导练,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当堂练习。?①练读。朗读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我们应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如在讲《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借助课件动画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让学生在按特定的情境中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进入阅读。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的角色意识,从而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读好课文。?②练写。写字是低年级学生学习语言的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重要手段。当堂写字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生字的信息,调控教学进度,在课堂上练习,有教师的督促和指导,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③练背。背诵是学生积累、吸收课文语言的重要一环。《雪地里的小画家》虽然文章很短,但却很美,在教学时,我们采用情景背诵法,让学生看着逼真的动画课件进行配音,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背诵,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重构语言模式。④练听说。听说训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听课、朗读、复述、答问、讨论、造句、口头说话等,这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重要机会,教学中教师认真设计练习,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让学生用“小鸡(小鸭、小狗、小马)画 …… ”的句式,说清课文大意,把感知课文与听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2、数学采用“引探式”教学策略?

  (1)复习导入—引探准备?

  这是引导学习新知之前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的主要任务是铺垫激趣。其教学设计应抓住新旧知识逻辑发展关系最紧的内容和体现知识体系的层次结构,为学生创设“最近发展区”。着眼于学法的迁移,教学形式力求做到“趣”、“实”、“活”。?

  (2)学习新知—引探过程?

  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这个环节的任务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发展儿童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当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探索,自己归纳,达到会学之目的。

  (3)归纳学法—引探总结?

  这是学习新知的关键步骤。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发现学习规律,归纳出学习方法,从学会过渡到会学,产生认识飞跃。?

  (4)深化应用—引探实践?

  这是灵活运用知识和灵活运用学法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是实现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又一次飞跃,教学形式应做到活泼、灵活、多样。如竞赛式、游戏式、操作式。训练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施教的教学原则,题目设计有层次、有弹性,也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3、小学品德与生活采用开放式活动性教学策略

  (1)明理解疑(启发学生学一学的过程)?

  ①目的:导入新课,提出问题,掌握观点,明确道德规范的价值核心。?

  ②方式: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③要求:教师要用简明自然生动的方法,利用引语和课文内容,使学生迅速入情入境,切入主题,并根据课文的基本道德观点,设计中心议题。

  (2)讨论悟理(引导学生说一说的过程)?

  ①目的:分析、渗透观点,进一步掌握道德观点。?

  ②方式:当学生初步懂得并接受课文中的观点道理后,应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补充事例,充分认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③要求:要讨论前,教师可利用电教手段创设一些情境,可以陈述几个故事情节,也可以模拟几个场面,引导学生动眼看、用耳听、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然后紧紧围绕课文中的道德观点,设计有一定难度和启发性的问题,采用小组或大组讨论的形式,组织学生按照道德的价值观,有层次地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

  (3)评议交流(激励学生评一评的过程)?

  ①目的:深化、升华观点,检验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接受程度及综合运用能力。

  ②方式:一是充分利用书上的插图和各种练习,让学生辩是非,明事理,看本质,议影响。二是创设情境,提供健康向上的典型的人和事的资料,让学生进行道德判断和选择。三是结合书上的观点,让学生列举学校、社会等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谈认识,说感受,讲体会。?

  ③要求:讨论要面向全体,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尽量让每一个学都发言。要把握好讨论的过程,讨论中要注意引导、点拔,尤其对不同意见允许有争议,最后教师要给予明确的评价。?

  (4)实践体验(指导学生做一做的过程)?

  ①目的:运用观点,内化观点,反馈矫正,指导行动。?

  ②方式:为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真正得以发挥和提高。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讨论,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见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③要求:一是要注重实践性。让学生明确观点,提高认识,并把学会的道德观点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二是根据教材要求,讲明进行行为指导或提出课外实践的途径和方法,真正帮助学生把道德认识内化为道德行为,做到知行一致、理论与实践结合。?

  (5)归纳总结(提示学生想一想的过程)?

  ①目的:巩固、延伸观点,优化道德行为。通过拓宽教学内容,进一步强化道德认识,增强道德评价能力,更好地指导道德行为。?

  ②方式:教师进一步补充资料,用故事、诗歌、歌曲、名人名言,感染激励学生的情感,教师也可用激励性语言,总结概括本课观点,抓住重点,联系学生的实际,进一步提出新的要求。?

  ③要求:一是教师的总结归纳要准确、全面,观点鲜明,首尾呼应。二是结论要准确、精练,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要落实教学目标的要求。三是提倡学生自我总结,教师给予适当帮助。?

  (四)有效评价体系的建构

  1、课内五分钟有效性测试

  课堂内我们采用五分钟五小题测试法,具体做法是:学生在每节课后用5分钟做5小题,其中2道是检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程度,另3道是检测所学内容的应用水平;测试完毕后,在规定时间内打分:对5题为A,对4为B,对3或3以下为C;整学期计算方法:A、B占85%为优秀,60~84%为合格,低于此标准为不及格。

  五五测量作为平时练习式的评价,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了解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的差距。

  2、单元有效评价

  在“五五测试”基础上,我们还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行单元评价。

  (1)教师单元测评方式:

  ①材料式评价(包括教师的教学准备性材料;学生的学习材料,如作业、试卷等;学生的问卷调查性材料与家长的问卷调查性材料。)

  ②听课式评价(包括专家听课与点评;自看录像与评价;同行听课与点评;学生评价;家长开放式课堂评价等。)

  ③教学效能式测评(包括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与新教材的理解能力测评;学生在学习目标上的达成度测评,含认知、过程和方法、情感与态度方面。)

  (2)学生单元测评方式:

  ①每学期乃至每单元的过程与结果式测评(包括知识性测评;能力性测评;情感性测评。)

  ②学生成长过程中学校档案袋式的观测式评价(包括学生的行为表现;学生的变化趋势;学生的闪耀点与不足点。)

  ③材料式评价(包括准备性学习资料;平时作业性材料;同学间的问卷调查材料与家长问卷调查材料。)

  ④访谈式评价(包括找学生座谈,自评与互评;访谈任课教师;访谈家长等。)

  3、教学过程有效性评价

  六、课题研究成效分析

  (一)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得以优化

  1、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

  (1)表现在教师处理教材上 教师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相关信息,融入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针对学生特点,把一个个教材变“活”,使之更生动、形象,让学生乐于接受。

  (2)体现在优化教法上 教师在吃透脚本的前提下,编排、设计、加工,努力克服组织形式的模式化,当好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积极主动的利用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由此,形成了一批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如合作学习适宜性策略、异步教学策略、问题引导策略等。

  2、学生学习行为的优化

  在学习过程中把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由此,形成了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快乐学习、自律学习等。

  (二)形成一批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要选用适宜的教学模式。我们运用行动研究法,通过计划、实施、总结、应用、修改、完善等几个环节,围绕有效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一批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如小学语文“导学、导语、导练” 课堂教学模式;小学数学“铺垫—自学—递练”课堂教学模式;小学数学“引探式”课堂教学模式;小学品德与生活开放式活动性课堂教学模式。??

  (三)编辑了有效教学的研究案例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十分重视案例的研究,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通过课堂教学的不断实践探索,形成了一个个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能够促进有效教学的鲜活案例。课题组经过筛选整理,编辑了《精品课案例》、《典型教学设计》、《学生个案研究集》等,从转变理念、开发课程、学习方式、关注生活、有机整合、改革评价等六个方面对如何推进课程改革、促进课堂有效教学作了生动地解释,给人以启发,给人以示范。

  (四)实验教师在、案例、优质课方面获奖情况如下表:

  七、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本课题虽然按计划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深入地研究、探索。最突出的问题是如何评价有效教学的高低。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改变过去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观念与做法,如何把过程性评价与终极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阶段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结合起来,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激励性与发展性功能,形成与课程改革相适应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效益提高的评价体系,这是一个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上) 崔允漷//人民教育

  2、《中国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魏清//上海三联出版社

  3、《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下) 崔允漷//人民教育

  4、《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 四川教育

  5、《再议有效教学》 张璐//教育理论与实践

  6、《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 张璐//教育理论与实践

  7、《论有效教学标准及实施策略》 胡江倩//黑龙江教育

  8、《教育理论有效教学策略的思考》 欧阳文//教育理论与实践

  9、《有效教学策略探微》 诸葛宏/现代中小学教育

  10、《论有效教学策略的设计》 吴文胜//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版

  11、《有效教学策略探索》 陈理宣//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版

  12、《实现有效教学几法》 高文慧//北京教育

  13、《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的课堂行为差异研究》/王曦//教育理论与实践

  14、《成功的课堂教学来自于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罗雅萍//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15、《对有效教学中作业布置策略的思考》/张慧琴//河南教育

  16、《有效学习的条件》 拉尔夫W泰勒,吴文胜//杭州教育学院学报

  17、《教学策略》 袁振国//教育科学出版社//新世纪教师教育丛书

相关推荐